来源: 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1-01-14
浏览次数: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国内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为切实应对疫情,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根据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和省、市疫情防控部门通知精神,现对我校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进出校园管理
1.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入校前,在家做好体温监测,体温超过37.3℃不得入校,上报学校医务室并及时就医(检查医院必须是正规的发热治疗指定医院),当天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学校。
2.进入校园时必须戴好口罩,并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异常者需在门口等候区等候10分钟,再次测量,合格后方能入校。
3.所有非本校人员和车辆无必须不得进校。获得许可后人员和车辆进校均需接受检查,出示苏康码,检测体温并登记相关信息。体温超过37.3℃、苏康码为非绿码不得入校,在校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入校后只能前往指定地点,完成工作后迅速离校,并在校门口登记离校事项。
4.减少快递进入学校数量,所有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快递禁止进入校园。
二、学生管理
1.全面做好个人防护。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健康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科学佩戴口罩,用七步洗手法洗手。
2.在校期间,每天进行晨检和午检,并将检查结果上报医务室。身体如有异常,立即报告班主任并前往医院就医,班主任将发烧学生情况立即上报校医室。住校生每次进入宿舍自觉接受体温检查。
3.食堂就餐注意餐饮礼仪,就餐时不对面就坐。
4.每班安排专人负责教室消毒、通风,并按规定做好记录。
5.尽量减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公共交通工具、电梯等密闭场所要全程佩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等卫生习惯。
6.不与高、中风险地区人员接触。不去或尽可能少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场所,不参加10人以上聚会。
三、教职工管理
1.全面做好个人防护。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健康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室内经常开窗通风消毒。尽量不去、少去密闭空间和人员密集场所。
3.认真履行防疫义务。出行时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不去或尽可能少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电梯或出入商场、超市等密闭空间和场所要全程佩戴口罩,主动配合防控人员做好防控工作。发现从中高风险地区回连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上报社区或学校。
4.严格控制聚集活动。不参加有中高风险地区所在设区市人员参与的活动和聚会,不参加有陌生人参加的聚会,家庭聚会尽量控制在10人以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
四、场馆管理与防疫物资储备
1.各功能场馆坚持落实每日通风、消毒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并按规定做好记录。
2.宿舍坚持每日通风、消毒,学生回到宿舍后不得串寝,每天认真打扫卫生,并及时倾倒垃圾。
3.疫情隔离宿舍4口分别在男生楼301、401、501,女生楼301,疫情隔离教室2口,实验楼化学实验室1、实验室2.
4.根据上级要求备齐、备足并妥善保管各项防疫物资。
五、学校健康信息收集与应急处理
1.加强因病缺课监测。认真落实学生晨午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登记制度,每天收集和上报师生员工健康信息,严格执行师生健康状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及时,做到传染病聚集性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学校医务室建立发烧师生员工健康档案,追踪和准确掌握每名发烧师生员工的信息。
3.及时处理各项突发情况。
4.建立学校通风、消毒台账。
1.做好孩子入校前准备工作。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学生入校时要戴好口罩。在孩子入校前,家长要对孩子进行体温监测,体温异常时不得入校并及时上报学校。
2.配合学校做好上、放学管理。严格按照学校错峰上放学时间接送孩子。接送时,车辆即停即走,避免在学校门口聚集。
3.如实上报孩子健康信息。孩子不能到校上课,家长需向班主任请假,并讲清请假事由。如出现发烧、干咳、腹泻等异常情况,或与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有接触史,家长必须带孩子及时就医,并在第一时间上报班主任。
4.严格控制聚集活动。建议近期不举办、不参加大型聚集活动,家庭私人聚会控制在10人以下。尽量不带孩子出入人员聚集及密闭的空间。
5.严格出行管理。根据防疫要求,非必要不出省,原则上不出本市,不得前往国(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及其所在的设区市。如确需带孩子出行,必须向学校报告行程路线、时间、个人防护措施和交通工具等,保证行程可追溯。学生外出返校前14天要做好每天的体温检测和记录,并在返校时提交。不得隐瞒与中高风险地区人员的接触史,发现从中高风险地区回连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上报社区,并告知学校。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东方大道18号
联系电话:0518-81882819 学校邮编:222042 邮箱 lyggaozhong@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连云港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70402010068号 苏ICP备18036607号-1
推荐使用360/谷歌Chrome/IE10及以上的浏览器浏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