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网络
发布日期:2024-11-19
浏览次数:
牢骚是什么?在汉语解释中是指烦闷不满的情绪;忧愁哀怨。领袖毛主席曾在一首七律中提到:“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赠柳亚子先生》)可见一个人如果牢骚太多是一件极为不好的事情,特别是对自身情绪状态是一种严重的负担。
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的研究员发现,凡是组织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并且拥有持以宽容接纳的氛围,那么这个组织一定比没有氛围或有发牢骚人而把牢骚都埋在肚子里的组织要成功得多,这就是所谓的“牢骚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仔细分析,其实道理也很简单。牢骚源于不满,把不满发泄出来,就可以让管理者会发现组织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对实际问题着手解决,组织发展态势自然就会成功得多。
一般说来,人都喜欢听好话,对于批评是不容易接受的,所以,有些人为了讨好管理者,往往只讲好话,长此以往,管理者因此更难听到其他人员的真正意见,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往往事实现象都是较为残酷的,能够提前发现问题的人因自己的责任感而把其上报出来,却因种种原因不被重视,反而备受冷落,对于这样的组织来说,表面上可能风平浪静,实则暗藏风险。
特别是对一位处于决策位置的管理者来说,因选择性引起的信息获取途径单一化会很易造成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现象,就会导致决策失误,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才干都是有限的,虽然是管理者,也不见得在各方面都比下层优秀。换句话说,再能干的管理者,也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某一方面,说不定下层比领导更有经验,而这时如果对他们的建议不加以重视,不仅会造成管理者决策上的失误,还会挫伤下层的积极性,使他们心灰意冷,等到管理者真正需要建议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再积极进言了。
因此,一个管理者若不明白自己什么地方不对,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就应该鼓励下层对自己,对组织提出批评,并坦然地接受下层的意见,积极地改正,这才是一位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牢骚者,情志不平也。情以心感,而发于言。故《诗经》中言:“我心匪鉴,不可以茹。”志以事思,而贯于行。故《离骚》有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今皆有之,奈何今不同?从管理角度,以防为治如水溃坝,以疏为导从流而进,慎思慎行,作为管理者只有放低姿态才能获取真实的声音。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东方大道18号
联系电话:0518-81882819 学校邮编:222042 邮箱 lyggaozhong@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连云港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70402010068号 苏ICP备18036607号-1
推荐使用360/谷歌Chrome/IE10及以上的浏览器浏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