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网络
发布日期:2024-01-08
浏览次数:
01沉默效应
国王路易十四在大臣们不断争论的时候,往往不表明立场,等大家讨论结束后,他通常留下“我会考虑的”的话,然后离开。这使得部长们无法知道路易十四的想法,从而巩固了路易十四的权威,法国在他的执政管理下达到了顶峰。
美国加州大学古德曼教授指出:“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这就是“沉默效应”。其核心思想是,只有保持适当的沉默,才会有好的沟通。
如何运用这一效应呢?下面为大家列举了一些场景及应对方法:
面对一个对你有敌意的人,言语中含有挑衅,沉默可以显示你不屑一顾的态度;面对的是一位拘谨而不善言谈的人,一味保持沉默就可能疏远彼此的感情,需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去打破窒息的沉默;待人接客时,主人需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去打破客人的怯场、拘谨;相反,客人沉默你也缄口,或客人说话时不断夺人话题,都是错误的方式;对方向你讲述一件事,一味沉默不语,会给对方以心理压力,以至不敢讲下去,此时,需要用表情、眼神来鼓励对方讲下去。
02蔡加尼克效应
心理学上的著名原理:“蔡加尼克效应”。来自立陶宛的女心理学家布卢马·蔡加尼克曾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一家餐厅吃饭,她发现这家店的服务员居然不用任何纸笔就能记住他们点的菜品,然后精准无误地上菜。她对这个服务员的记忆极限感到好奇。于是在他上完所有菜之后,又等了一会儿,蔡加尼克把他请过来,遮住所有盘子和酒杯,再次询问这桌人各自都点了什么,结果他基本上全忘了。
在未完成的事情上,人们会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蔡加尼克效应”绝对是治疗拖延症的最有效方式。
如果我们一味地执着于过去未完成的事情,就会在当下和未来留下更多的遗憾。其次,做事情时要善于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对事情进行判断。如果发现一项工作并不值得去做,或做了一半后发现这项工作再做下去并没有多大意义,那就要勇敢、果断地将其放弃。
03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停在不同的街区。并把其中一辆车的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另外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好的东西人们会尽量保护它,而好的东西一旦有了劣痕,人们就会自觉的任其变得更坏。
这就是“破窗定律”的表现。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破更多的窗户”,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东方大道18号
联系电话:0518-81882819 学校邮编:222042 邮箱 lyggaozhong@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连云港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70402010068号 苏ICP备18036607号-1
推荐使用360/谷歌Chrome/IE10及以上的浏览器浏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