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网络

发布日期:2022-02-07

浏览次数:

转发锦鲤的心态和动机

今天,你转发锦鲤了吗? 不知哪里传出来的信息,转发锦鲤就能收获好运?微博上的锦鲤大王,靠发锦鲤图片粉丝过千万,最火的一条微博被转发了859万次,评论达到258万条。 这当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大家估计也是宁可信的想法,转发一下,图个乐呵。但是这种生活中的迷信信念和行为层出不穷,你有没有疑惑:为什么我们会对玄学和迷信这样乐此不疲呢? 也许,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这里面涉及了五种心理学动机。

1.偷换概念和问题

人虽然拥有最智慧的大脑,但人并不愿意做复杂的思考,哪怕面临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人们也喜欢快速地靠直觉来回答,常见的做法是把一个难的问题替换成相似但更容易的问题。比如当我们为考试成绩焦虑,看到锦鲤的时候可能就会把“期末考怎么才能过”替换成“转发锦鲤能帮我过了期末考吗?”,这个问题是不是就简单多了。

2.相似性启发式

人在做判断时会走一些捷径,比如当我们看到两个事物的表征具有相似性时,更容易相信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一启发式常见于养生迷信中,比如看到核桃像大脑就认为多吃核桃会变聪明;澳大利亚的人相信吃了袋鼠可以提高弹跳力,等等。 如果你转发了一个锦鲤,刚好你所希望的事情又因为某种原因实现了,你就难免会把这二者联系在一起,相信它们存在因果关系。下次再看见锦鲤,先转了再说。

3.消极偏好

相对于积极的信息,人们会更多地注意消极信息,并且会更多地受到消极信息的影响。比如淘宝上的一个差评对我们的影响可以抵消掉十个好评,明星的一条黑料就足以败光路人缘。研究也发现,负性预期也更容易被我们捕捉,作为我们日常推理和判断的依据。进化心理学认为,消极偏好有助于我们保证自己的安全。但这也会被迷信利用。比如老黄历或者星座运势的“忌XX”,就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从而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去照做。 

4.因果直觉

人们发自内心地喜欢推断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因果直觉占用的认知空间极小,不需要有意识的加工。这成为了迷信思想和行为的温床。比如《阴阳师》大火时流行的各种抽SSR的迷信。

5.证实性偏见

人们总是倾向于证实,而不是证伪一个想法,或者倾向于重复相应的行为而不是尝试新的行为,这也让我们更容易迷信。毕竟,当看到一堆许愿锦鲤的人成功还愿,很少人还能保持淡定吧。


下一篇:快乐的三个层次
友情链接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东方大道18号

联系电话:0518-81882819 学校邮编:222042 邮箱 lyggaozhong@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连云港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70402010068号 苏ICP备18036607号-1

推荐使用360/谷歌Chrome/IE10及以上的浏览器浏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