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网络
发布日期:2021-07-06
浏览次数: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体会,明明没有干什么事情,可就是觉得特别累,精神萎靡,不想动。有人会说,“我心好累啊”。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出现了心理性疲劳,不能掉以轻心。
心理性疲劳,指人体肌肉工作强度不大,但由于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疲劳。它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它与生理疲劳不同。生理疲劳一般通过休息、睡眠会很快恢复。心理疲劳不像生理疲劳那么显露,它是潜在的、隐性的。心理疲劳一旦超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引起人的行为能力减弱,削弱人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造成人的心理障碍。
心理疲劳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主要是源于自身的心理因素,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面对同样的工作情境与压力,由于个体感受的不同,所产生的心理疲劳并不相同。长期的心理疲劳会引发严重的心身疾病。例如神经衰弱,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不好、失眠、怕光、怕声音等。
英国心理学家海德费说:“绝大多数疲劳,都是由于心理的影响,纯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劳是很少的。”消极的情绪使人萎靡不振,不想活动,并且导致心理疲劳的发生。心理疲劳的原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到每个人身上也不太一样。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心理性疲劳,当出现心理疲劳时,及时进行干预,远离精神障碍性疾病。心理疲劳不容忽视。过度的心理疲劳,就是对生命的透支。
有人也把心理疲劳称为现代社会、现代人的"隐形杀手"。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任其一再发展下去,长年累月,过度的心理疲劳便会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引发多种心身疾患,严重的还会引起偏头痛、荨麻疹、高血压、心脏病、乃至癌症等。“心病还需心药医”,面对心理疲劳时,要认真分析,找准诱发心理性疲劳的主要原因。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疲劳感就会明显缓解或消除。
当我们认识到关注心理疲劳的重要性,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止和解除心理疲劳呢?有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比如:
1.学会放缓生活的节奏,注意劳逸结合。工作合理安排时间和轻重缓急,生活有规律。适时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打球和步行等。在适当的时候让工作停一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朋友出游,和亲人进行倾诉,寻求他人的帮助和理解。每天尽可能保证充足的睡眠。
2.培养对所从事的工作的兴趣。兴趣的产生与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相联系,对从事感兴趣的工作不易疲倦,而对从事没兴趣的工作易于疲劳。
3.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要求。凡事要讲究一个适度,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不硬拼蛮干。
4.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与人为善,和亲友、同事等处好关系。经验表明人只有生活在融洽、快乐的气氛中,才能有愉快的心境、开朗的性格、健康的心身,才不易产生疲劳,即使感到疲劳也容易很快消除。
5.要不断纠正自己因循守旧的意识和故步自封的想法及做法,树立自信心,增强尝试新事物的勇气。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尽量克服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保持在逆境中生存的乐观情绪。当我们处于感觉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如抗疫的医护人员,可以正视倦怠,明白这是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不为之烦恼或焦虑。然后积极减压。在感觉自我调节无法缓解时,积极寻求帮助。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东方大道18号
联系电话:0518-81882819 学校邮编:222042 邮箱 lyggaozhong@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连云港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70402010068号 苏ICP备18036607号-1
推荐使用360/谷歌Chrome/IE10及以上的浏览器浏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