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网络

发布日期:2021-06-29

浏览次数:

焦虑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坏

关于焦虑,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医学推进,焦虑一词的含义目前已经很难把握了,根据Gebsattel的话来说,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也就是说,适度的焦虑对于人来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甚至是必要的。

焦虑究竟是什么,如何面对,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

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高三的学生,明年6月份马上就要高考,此时为了考出好成绩,于是他拼命地温习、补课,为了给自己设置动力,每天强迫背诵100个单词、背两篇古文,做10道数学应用难题,一旦目标没有完成,就会产生焦虑的体验,感觉考试就考不好了。

仔细一想,似乎这种焦虑在我们生活里常常出现,由于自己有动力,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感觉很难适应的状态。

这是一种积极焦虑,它不是因为对未来的担忧而感到郁郁寡欢,而是没有完成目标内心苦恼,怕自己做不好,对个人高要求的表现。这种焦虑体验,来自于“动机”,而这种动机表现了人对需要的渴望。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说法,人有满足需要的内心状态,一旦人能够自我实现,那么就能保证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这就是说,一定程度的“积极焦虑”,对于人来说是有用的,也是可取的。

然而,假如你的焦虑,不是主动式的,而是被动产生的感受体验,那么这种焦虑就不太好了。根据症状学上的描述,不好的焦虑包括三个方面:

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的是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的内容,而感觉提心吊胆。

这种焦虑,有一个专业的术语可以形容,叫做free-floating anxiety,漂浮焦虑或无名焦虑。就是不由自主产生的,毫无根据的焦虑体验,且不是自发为了追求某个东西和动力产生的感受行为。

2.精神运动性不安。

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发抖、震颤。这种比较常见于遇到大事情来临,不知道如何应对,显得手足无措的时候。

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如:出汗、口干、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浑身乏力等,这种焦虑伴随着躯体症状的发生,性质会更为复杂,可能会存在躯体化障碍,此时光靠心理调节已无太大用处,必要时需及时就医寻求治疗。

在生活中,我们尽量要避免太多的漂浮焦虑出现,而是需要更多的主动性的、制造目标和动力的积极焦虑,在面对挫折时感觉不适,通过克服这些过程让自己成长,这种适度的焦虑体验对人有一定帮助。

比起漂浮焦虑,积极并且好的焦虑是可以自主控制。就像学习,要是感觉目标过于太难,或者这个星期身体不适,那么就可以把目标进行调整,符合实际情况降低一些去完成,如此一来,焦虑感就会大大降低,就不会陷入莫名的担忧之中。

人在生活中,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并面对问题的过程,假设这个问题能事先预防,具体量化去进行应对,那么被动焦虑的状态就很难发生,即使发生,那也是短暂的应激状态,待处理完毕,焦虑感就会消失。

对于焦虑,它也是可以学习并控制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等待它的来临,如果你学会主动控制焦虑,通过学习和锻炼掌握适应的本领,那么人的心理状态会持续稳定,也就不会感到生活的压力了。


友情链接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东方大道18号

联系电话:0518-81882819 学校邮编:222042 邮箱 lyggaozhong@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连云港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70402010068号 苏ICP备18036607号-1

推荐使用360/谷歌Chrome/IE10及以上的浏览器浏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