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7-12-04
浏览次数:
一元二次不等式说课稿
秦丽丽
一.教材内容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苏教版必修5第三章一元二次不等式,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高中阶段开始学习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这些都为接下来的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铺垫作用。一元二次不等式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在高中阶段起着重要的工具作用。从思想方法来看,不等式,函数,方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者也可以互相转化,这其中蕴含着归纳法,转化思想,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2. 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有两个主要内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三个二次的关系。解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和重要工具,所以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是通过图像来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本质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涉及到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关系,本节课的难点是三个二次的关系,本节课我准备让学生归纳总结来突破三个二次关系的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高考考纲和生命课堂的宗旨:课堂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者统一,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目标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导向,促进学生潜能的释放,确立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正确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数的关系。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抽象归纳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通过类比分析掌握相关解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分析、探究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三.教法与学法
函数与图像是高中阶段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学生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需要加强主动学习的指导,因此我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启发诱导,采用讲练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教学过程
1. 问题探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回顾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设置两个开口相反的二次函数,通过观察,学生能从图中找出函数的零点,对应方程的解,以及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后面研究三个二次的关系打下基础。
2. 归纳总结
从上述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对于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解法及其步骤,
3. 练习巩固,加深印象
我设置了三个类型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分别是对应方程有两个不等解,两个相等解,无解的情况,目的是为了巩固新学内容,强化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书写规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数学学习习惯。
4. 归纳提升,填写表格
结合函数图像,找到函数与方程以及不等式的三者联系,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直观简洁.通过师生共同做表,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知识更加清晰自然,这也是让学生学会总结,由特殊向一般转换提高认识水平。
5. 例题讲解,形成结论
反思: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解决求函数定义域值域问题的基本工具,渗透在整个高中阶段,今后的学习不可避免的会经常遇到这类问题,听完各位老师的建议,我得出如下几点反思:
优点:
1.重难点把握准确,能让学生借助图像来解决这类问题,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进学习中去。
2.能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展示,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学生能跟上节奏,投入状态
3.教态自然,语言流利,课堂和学生互动频繁
4.善于让学生总结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由特殊到一般,并让学生用于实际。
不足:
1. 在实际课程推进中,我发现三个二次的关系可以专门拿出一节课时间来着重讲,都放在一节课内容有些多,而且讲的不够精细。从内容规划上来看,内容偏多
2. 在练习中,应该多给学生时间练,学生做的多了,自然就会总结出步骤
3. 对于函数表示图像在横轴上方的点的集合表达上不够清晰,学生还没有理解到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看法,或者说借助图像来理解,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东方大道18号
联系电话:0518-81882819 学校邮编:222042 邮箱 lyggaozhong@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连云港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70402010068号 苏ICP备18036607号-1
推荐使用360/谷歌Chrome/IE10及以上的浏览器浏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